P1078 [NOIP 2012 普及组] 文化之旅
题目描述
有一位使者要游历各国,他每到一个国家,都能学到一种文化,但他不愿意学习任何一种文化超过一次(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,则他就不能到达其他有这种文化的国家)。不同的国家可能有相同的文化。不同文化的国家对其他文化的看法不同,有些文化会排斥外来文化(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,则他不能到达排斥这种文化的其他国家)。
现给定各个国家间的地理关系,各个国家的文化,每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看法,以及这位使者游历的起点和终点(在起点和终点也会学习当地的文化),国家间的道路距离,试求从起点到终点最少需走多少路。
下面是这道题的链接
https://www.luogu.com.cn/problem/P1078
说下这道题的总结:
这道题目其实(应该)没有想象中的难,一个DFS加简单的剪枝应该就能过。 首先说一下剪枝。对于国家i、j间的多条路径,可以在输入时就直接取其中距离最短的路径,把其它路径直接扔掉。显然这种方法对于求最优解无影响,且得到的总距离也较小。接下来假设一条路径可经过国家i到达终点t(且该路径距离最短),很显然s到i的路径也是最短的,i到t的路径也是最短的,故建立一数组sum[i]来表示到达国家i的最短路径,当dfs到国家i时若此时的总距离>=sum[i],则直接结束递归,这样可以大幅减小时间复杂度(相应的,也不用单独建立数组确认国家i是否已走过)。 然后是判断部分。这一部分很烦,需要慢慢来。首先建立一个数组存储旅行者已经学习过的所有文化,然后再准备前往国家i前进行检测就行了。注意国家i的文化不能与已学习的任何一种文化相同或排斥。 显然任和一条路径的长度均>0,故只要查看路径长度就能判断两个国家间是否有路径。
下面是我的代码:
#include<bits/stdc++.h>
using namespace std;
const int N = 1020;
typedef pair<int, int>PII;
int n, k, m;
int s, t;
struct Node { int w, v; };
vector<Node>e[N];
int dist[N];
int vis[N];
int c[N];
int mp[N][N];
int pre[N];
priority_queue<PII>q;
const int MAXN = 707406378;//最大值
int solve(int u, int v) {
int t = u;
while (t) {
if (mp[c[v]][c[t]]||c[t] == c[v]) {
return false;
}
t = pre[t];
}
return true;
}
void dij(int s) {
memset(dist, 127 / 3, sizeof(dist));
dist[s] = 0;
q.push({ 0,s });
while (q.size()) {
auto t = q.top();
q.pop();
int u = t.second;
if (vis[u])continue;
vis[u] = 1;
for (auto ed : e[u]) {
int w = ed.w;
int v = ed.v;
if ((dist[v] > dist[u] + w) && solve(u, v)) {
dist[v] = dist[u] + w;
pre[v] = u;
q.push({ -dist[v],v });
}
}
}
}
int main() {
cin >> n >> k >> m >> s >> t;
for (int i = 1; i <= n; i++)cin >> c[i];
for (int i = 1; i <= k; i++) {
for (int j = 1; j <= k; j++)cin >> mp[i][j];
}
for (int i = 0; i < m; i++) {
int a, b, c;
cin >> a >> b >> c;
e[a].push_back({ c,b });
e[b].push_back({ c,a });
}
dij(s);
if (dist[t] ==MAXN)cout << "-1";
else cout << dist[t];
return 0;
}
#include<bits/stdc++.h>
using namespace std;
// 定义常量和类型别名
const int N = 1020; // 最大节点数量
typedef pair<int, int>PII; // 定义PII为pair<int, int>的别名,用于优先队列
// 全局变量定义
int n, k, m; // n:节点数, k:颜色数, m:边数
int s, t; // s:起点, t:终点
struct Node { int w, v; }; // 定义边的结构: w为权重, v为目标节点
vector<Node>e[N]; // 邻接表存储图: e[u]表示从u出发的所有边
int dist[N]; // 存储从起点到各节点的最短距离
int vis[N]; // 标记节点是否已访问(用于Dijkstra算法)
int c[N]; // 存储每个节点的颜色: c[i]表示节点i的颜色
int mp[N][N]; // 颜色关系矩阵: mp[i][j]表示颜色i和j是否冲突
int pre[N]; // 存储路径前驱节点: pre[v] = u表示v的前驱是u
priority_queue<PII>q; // 优先队列(最大堆),用于Dijkstra算法
const int MAXN = 707406378; // 表示一个很大的数,用于初始化距离和判断不可达
/**
* 检查从起点到u的路径上的所有节点颜色是否与v的颜色冲突
* @param u 当前节点
* @param v 要到达的下一个节点
* @return true表示无冲突,false表示有冲突
*/
int solve(int u, int v) {
int t = u;
// 沿着前驱路径回溯,检查所有祖先节点
while (t) {
// 如果v的颜色与路径上某个节点的颜色冲突,或者颜色相同
if (mp[c[v]][c[t]] || c[t] == c[v]) {
return false; // 存在冲突,返回false
}
t = pre[t]; // 继续回溯前一个节点
}
return true; // 无冲突,返回true
}
/**
* Dijk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,加入了颜色冲突检查
* @param s 起点
*/
void dij(int s) {
// 初始化距离数组为一个较大的值(近似无穷大)
memset(dist, 127 / 3, sizeof(dist));
dist[s] = 0; // 起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
q.push({ 0, s }); // 将起点加入优先队列,存储(-距离, 节点),模拟最小堆
// 当队列不为空时
while (q.size()) {
auto t = q.top(); // 取出队首元素(距离最小的节点)
q.pop();
int u = t.second; // 当前节点
if (vis[u]) continue; // 如果已访问过,跳过
vis[u] = 1; // 标记为已访问
//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边
for (auto ed : e[u]) {
int w = ed.w; // 边的权重
int v = ed.v; // 目标节点
// 如果通过当前路径到达v的距离更短,且颜色无冲突
if ((dist[v] > dist[u] + w) && solve(u, v)) {
dist[v] = dist[u] + w; // 更新距离
pre[v] = u; // 记录前驱节点
q.push({ -dist[v], v }); // 加入优先队列(用负数模拟最小堆)
}
}
}
}
int main() {
// 输入基本参数
cin >> n >> k >> m >> s >> t;
// 输入每个节点的颜色
for (int i = 1; i <= n; i++) {
cin >> c[i];
}
// 输入颜色冲突矩阵
for (int i = 1; i <= k; i++) {
for (int j = 1; j <= k; j++) {
cin >> mp[i][j];
}
}
// 输入边信息,构建邻接表
for (int i = 0; i < m; i++) {
int a, b, c; // a和b为边的两个端点,c为边的权重
cin >> a >> b >> c;
e[a].push_back({ c, b }); // 添加双向边
e[b].push_back({ c, a });
}
// 执行Dijk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
dij(s);
// 输出结果
if (dist[t] == MAXN) {
// 如果终点距离仍为初始值,说明不可达
cout << "-1";
} else {
// 否则输出最短距离
cout << dist[t];
}
return 0;
}
代码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带权无向图中,求解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,同时要求路径上的所有节点颜色不能与终点颜色冲突(包括颜色相同也视为冲突)。代码使用了 Dijkstra 算法作为基础,并在松弛操作时加入了颜色冲突检查的逻辑。